您好,欢迎访问欧唯视眼科官网!
400678077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什么是远视储备,远视储备越多越好吗?

发布时间:2024-06-10

[导读]:家长们在检查或是科普中常听说“远视储备”这个词,了解过后就认为“孩子有远视储备就不太会近视”,“远视储备越多越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什么是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是指视觉发育正视化过程中的远视眼状态。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新生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眼球较小,眼轴未达到成人水平,使眼睛看到的景象呈现在视网膜后面的位置,此时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这部分远视度数就是我们说的“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可以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

眼科检查中,会有家长听到一声说孩子的“远视储备量不足”,这指裸眼视力正常,但与同龄人相比,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

那远视储备和近视眼是什么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眼球逐渐长大,远视度数(远视储备值)会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被称为“正视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孩子用眼习惯差,经常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就会加速消耗这部分生理性远视。

比如,5岁的孩子平均“远视储备值”为200度,有的孩子“远视储备值”却只有50度了。当眼轴随着发育逐渐变长时,他可消耗的“远视储备”非常少,眼轴就可能在正式化后,继续朝着“近视”的方向发展。

孩子远视储备下降,达不到正常年龄应有的远视储备值,那么家长们就应该注意了,这是眼睛发出的一个“信号”,表示小孩有发生近视的可能。


02
如何确定远视储备值?




孩子的眼轴还在发育中,就像更短的相机机身。相同镜头的情况下,成像的焦点就会在底片的后方。

在眼睛放松状态下,孩子视物所得的物体成像始终在视网膜的后方,这正是“远视”的定义,也是因此,与成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眼睫肌的调节能力较强,看事物的时候需要更强的调节。

调节作用会使得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或是由于长期近距离的阅读,造成眼睛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容易形成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

因此,1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初次验光的,需要使用散瞳药物进行暂时调节麻痹,从而得到一个准确的屈光度数,排除过度调节对验光结果的影响。

通过散瞳验光,可以得知孩子的准确屈光度数,评估孩子的视力状况,远视储备就是孩子对应年龄的屈光状态。

孩子检查得出视力好(比如测出1.0/5.0),但又担心孩子是否屈光异常的家长,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检查出相对准确的远视储备值:第一个方法是通过散瞳验光确定精确度数第二个方法则是通过眼球生物测量,根据眼轴、角膜曲率、眼底检影验光进行诊断。


03
如何保护远视储备?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近视预防要从小抓起,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眼习惯,学习中保持正确的看书和写字的姿势,如读写姿势养成“三个一”,日常用眼遵循“20-20-20”护眼法则。


每天累计2小时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避免孩子远视储备过度消耗的最佳途径,尽量保证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一周总共14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光线会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分泌,能够保护眼轴不过快增长,预防近视发生。

通过户外活动能有效使孩子的眼部得到放松,减少孩子的视疲劳,同时也更加有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

通过定期地记录孩子的身高、眼轴、角膜曲率、眼压、屈光状态、调节力集合力等视功能指标来形成孩子的眼健康档案,可以密切跟踪孩子的视觉健康发育情况。


控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

要做好近视防控,应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习惯,并且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幼儿连续使用电子产品应不超过15分钟,儿童单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增强近距离用眼能力

视觉训练通过把睫状肌的力量、速度、幅度加强,让各项视功能得到提升,在预防近视、控制屈光度数增长的同时,让眼睛处于一个轻松、舒适、明亮、持久的健康状态,使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受益。


04
远视储备越多越好?



答案:不是的。

一般中高度远视眼看近看远都是模糊的,这样视网膜长时间没有清晰的物象刺激,传导到视觉中枢也就没有清晰的物象,导致视觉发育差,形成弱视。

如果孩子的眼睛远视度数与同龄人相差太大,正式化过程缓慢,那么处于中高度远视的他们,为了看清楚周围的东西,需要更多地动用眼内的肌肉来调焦,整个眼睛处于过度调节的状态,容易产生视疲劳

中高度远视不及时配戴眼镜,由于看近很累,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大好,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导致内斜视

因此,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远视储备,更应关注远视储备的数值是否与孩子的年龄相匹配。


上一篇:高度近视会遗传给下一代?别慌还有救!
下一篇: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大家定期检查视力?

推荐文章

微信微信公众号
客服
咨询
电话
咨询微信公众号
一键
分享
返还
顶部